
受邀来到广州召开的协作者会议,善导主办。以前的1205义工成长日,今年升级为协作者大会。
据我所知,这次的相聚,有部分人源于一本书,善导在去年翻译的:协作的艺术。这本书没有卖,而是用来进行一个O计划,领到书的人,成立小组,看书学习实践,而这次的两天,就是因此聚到一起进行专业交流。(对比我们很多有报销去上课昂贵专业课程却还勉强应付的人,他们更朴实而诚心)

我到达会场时,看到坐在地上的人,各种专注的眼神在听着讲者的介绍。后来开始话题探讨,趴着一地的多个小组圈圈,100人的会议,声音不大,却都在专注的倾听,小声而热切的交流。

这种沉静而专注的投入,让我想起一个画面,就像回到古代,某棵大树下,一些衣着简朴的人,刚干完活,爬上岸,珍惜着少有的交流,期盼的眼神,能看到自由的思想在游荡,没有压迫,没有被安排。
没有进进出出,只嫌时间太少。

今天是第二天,谈了三个问题,最后的产出就是持续的行动,相信这一次之后,又会有更多人坚定的行走在协作者的道路上,他们会在各自的领域,影响着更多人,去促进对话,建立链接,加进理解,激发更多人在各个领域的社会发展。

引导在企业,通过组织发展推动着效益目标的达成;协作在公益,多个议题遍地开花,影响着社区,社群,公共议题,也许我们都曾感受到其带来的好处,在未来,协作的思想,还会更持续的发展作用。
(小声啰嗦一句:我们常参加很多专业大会,也有很多专注和投入,而沉浸、朴实和本真,是这次协作者会议独有的)
为什么用“协作者”这个名称?附上今早善导总干事的解释:
问:請问為什麼用「協作者」這個名詞?
Kent Blanchard 的video ,他談collaboration 協作,説協作是改變世界最好的策略。正是你們的作法。
答:我来回应一下,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第一代NGO发展的时候,facilitator这个概念已经伴随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这样的理念进入大陆,第一代的NGO人——也是持参与式发展理念的人——一般使用协作者这个译名方法。后来的引导届从商业路径进入中国的时候,开始有了促动、催化、引导这样的称呼,我们自己内部做过一些讨论,最终我们希望继承第一代NGO人前辈的理念,同时我们觉得协作在姿态上更低一点。所以我们选择保留使用协作者这个称呼。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还有零废弃设计。



编辑:欣瑶socialwork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