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个案基本情况
W同学,小学一年级,学校老师和家长反映W同学在班上会出现打伤同学、用笔戳墙灰等行为,导致课堂秩序被严重干扰,有时候无法正常上课。
学校老师自身也难以专注引导多动症孩子更好适应校园学习生活,只能请家长多加以教导,不要给班级教学工作带来影响。
案主居住地方比较近学校,但是其家长离上班时间需要车程一小时,家长经常被老师电话告返学校处理儿子在校情况,严重影响到工作。
与学校老师沟通时,会被认为是家长管教过于依赖影响孩子在校容易违法纪律,但是家长觉得为难,因为一遇到难以处理的情况学校老师会要求家长把学生带回家中。
家长一直很苦恼,因为在家庭中教育知识有限,不要说学习跟进,连生活上的教育也存在困难,学校老师也难以做到专门针对多动症学生调整教学方法,家长不清晰及没学习多动症家庭辅导的技巧。
社工在此背景情况下开始介入到家庭、学校、机构三个层面中,分别围绕案主家庭及学校老师反馈的情况、需求及共同点,协助家长、老师及社工为来穗多动症儿童适应校园上课规范给予相关支持。此个案进行为了期一年的个案工作。
二 个案评估
社工根据个案基本情况,进行家庭和学校支持系统的评估,具体如下:
1.夫妻关系及互动情况:
夫妻长期较远距离公司就职,夫妻每天基本有线上联系,经常因学校老师反馈儿子在校情况就起冲突。
曾经有几次,由于丈夫生气儿子在学校挖墙灰、用笔戳同学的事情,每周末工作回家后用电话绳子暴打儿子的行为,妻子只能看着不敢上前阻拦,但是不能理解丈夫打孩子的行为,丈夫也会打完就摔门而走。夫妻关系因为而紧张。
2.家长与学校老师互动情况:
妈妈与学校老师有比较多的沟通,由于儿子多动偏差行为导致无法正常遵守上课纪律,双方没有合适的方法来促进儿子遵守课堂规范。
丈夫较少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儿子在校情况,老师表示与丈夫沟通儿子的情况会比较顺利,也能够看到儿子有减少在校偏差的行为。
3.亲子关系及互动情况:
案主亲子关系过于亲密,过于依赖妈妈,儿子的生活起居、学习及就医训练等都是妈妈负责;丈夫亲子关系存在冲突,儿子会惧怕爸爸回家里,逃避及较少与爸爸单独相处的时间;儿子经常晚上做恶梦出现爸爸打自己的情况,被惊醒

三 个案介入理论
1.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有形的支持和无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质或金钱的支持和援助,而无形的支持多半属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励、安慰、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等。
社工评估分析案主妈妈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人层面,其在城乡较少朋友、丈夫及亲人给予鼓励、安慰及情感上的支持,尤其是面对管教自闭症儿子的压力及无力感,需要获得更多无形的支持。
在学校及社区层面,面对多动症儿童的认识及康复训练比较少,学校老师、学校学生及家长需要认知多动症儿童及协助其更好融入校园学习规范。
2.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
结构式家庭治疗法认为家庭结构指的是一组隐形的功能性需要,家庭成员借此以建立他们的互动方式;代表家中实现重要规则的综合表現,说明成员间如何、何时、对谁产生何种互动的重复模式。
社工评估分析案主家庭成员面对多动症儿子在校多动行为建立了互动方式是难协助起适应校园的上课规范,面对多动症儿子问题与家庭动力和改变家长、亲子的互动方式,使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四 个案跟进过程
第一阶段介入时间:2018年1月-4月
目标:分别面谈学校老师及案主了解情况,寻找双方期待及共同需求,建立三方面谈。
社工介入到学校及家长时,双方都表示有困扰,无法改变现状。社工运用调节技巧第一次先与对方进行初步介绍及澄清中立角色,让双方都能够接纳个案服务;
社工与学校老师进行面谈了解其的感受及期待,其感到无言,面对学校老师工作都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及学习,因为其孩子根本无法自觉学习,现在都是关注其在学校出现不安全的行为如捡地上口香糖吃、用笔戳同学等情况,每次与家长案主协调都是没有任何的改变,希望家长在管教孩子不要过于宠溺,孩子在学校也能够减少不安全的行为。
社工与案主进行面谈了解其的感受及期待,觉得很生气因为多次与学校老师接触沟通儿子在上课规范的事情,之前家长都回来学校陪同上学,到现在要休学一个星期。社工分别进行了聆听和梳理,让老师和家长的情绪都得以表达,并且关注到双方背后的需要。
最后,社工与学校老师、家长坐下来针对面对多动症学生如何更好帮助其适应学校上课规范,通过双方轮流确定方案为了减少其他家长及同学标签多动症儿子建立了家校社沟通群,有突发事情及情况就发在群里面共同调整计划;
学校老师表示会抽时间学习多动症孩子的相关知识及辅导技巧;社工协助家长观察家庭互动情况,调整夫妻对多动症儿童的辅导技巧。
第二阶段介入时间:2018年4月-12月
目标:梳理案主家庭互动方式,重构家庭成员关系,协助调整及学习多动症儿童家庭辅导技巧。
社工了解到家长都知道孩子是多动症,以为到广州妇幼医院进行就医及康复就可以改善,调整多动症家庭中家长确实最需要支持及学习多动症家庭辅导知识,面对目前国内的多动症康复一般,选择到香港进行预约就医。
面对家庭关系不平衡,社工通过结构家庭治疗的技巧,让案主、丈夫及儿子重演家庭重大事件为丈夫用电话线打儿子,后期摔门而走的情况。
社工以角色互换的方式,引导家长及儿子进行表达感受及需求,慢慢改善家庭成员的行为,引导案主夫妻及亲子关系不断改善,评估儿子被打行为,社工进一步单独与儿子了解关于其对案主及丈夫的情况,但是儿子不愿意提及父亲之间的相处,但是了解到被打行为对其有较大影响。
社工把情况反馈给案主及丈夫是否需要看心理医生的情况,由其双方沟通及给予打孩子的行为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及心理,后期了解到丈夫承认不打孩子并慢慢改善亲子关系。
社工引导观察到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广州,导致家庭的布置及装饰都是案主独立完成,丈夫也不知道如何融入家庭,后期慢慢让没有归属感的丈夫多次单独带儿子参与亲子活动,越来越清晰家庭分工,投入到家庭生活。
因为辅导多动症以案主为主,社工协助其学习及掌握多动症家庭辅导小技巧,慢慢改善案主的表达方式,促进其提高儿子专注力能力。
第三阶段介入时间:2018年4月-12月
目标:协助多动症儿童适应校园学习规范,搭建“学校、社区及家庭”的支持网络。
针对多动症孩子的就医就康复情况,社工介入到家庭层面开展治疗性个案服务,在学校层面,社工多次与学校老师面谈从一开始老师只是关注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协助多动症学生更好融入学生生活。
在社区层面,社工推荐案主及家庭成员参与多次融合社区活动,给予更多情感支持。链接了专业感统机构为多动症孩子做感统测评及康复计划,经过半年的感统训练,W同学在人际交往和适应规范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五 个案成效与反思
1.社工介入之后案主与学校老师都为多动症孩子适应校园上课规范做努力,家长调整与儿子的关系愿意尝试多种方法引导,学校老师增加资源帮助多动症孩子更好适应校园生活。
2.妻子在家庭里面没有获得任何支持,到丈夫慢慢的融入家庭,双方达成一致的管教方式,协商家庭分工及工作,更好发挥家庭的功能。
3.面对学校与家长关系冲突的个案服务,社工不是急于给予任何一方承诺,而是了解双方收集信息、感受及期待,让双方清晰个案服务介入需要双方共同成长。
4.针对多动症儿童受到严重被打的情况,社工需要及时的评估孩子的心理情况,如果需要就医心理医生要及时告知案主家庭成员及警告其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能够补给家暴相关的法律知识,以保护儿童的生命优先。
编辑:刘星宇socialwork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