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华民,女,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1977级经济学学士,教育部-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员,南开大学1981级社会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2000级社会福利博士。从事社会工作教育二十余年,是中国社会工作学科重建后最早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学者之一。研究领域为宏观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福利理论与制度。
壹
专注社会工作学术
彭华民教授主持高质量教材建设。2014年主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教育部十二·五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2019年获江苏省十三·五高等教育重点教材。自2001年起担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社会政策》首席专家。2018年主编《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从社会工作理论到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案例集出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彭华民教授曾担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2001-2007)、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社会政策》首席专家(2001-现在),教育部后期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9-现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五项)、教育部一般项目(四项)等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国家、社会与政策》(2009)和教育部后期重大项目《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批判与重构》(2019),对国际最新社会福利理论各种流派和观点进行了系列介绍和研究,其成果成为高校社会福利、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参考书。她承担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理论与制度研究》(2001-2007)对中国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进行综合研究,项目报告提出了提升中国人民福祉的多项建议,获得好评。
她在《社会学研究》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Q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Journal of Asian Woman Studies等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140多篇;主编《三一社会工作文库》《解析福利:社会问题、政策与实践丛书》等丛书6套;独撰和主编专著和教材40余部。其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次,《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是社会福利领域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
鉴于她的学术威望,她被聘担任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包括:《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工作学刊》《社会服务研究》Chinese Sociological Dialogue (CSD)等,积极撰稿支持社会工作学术期刊发展。
彭华民教授的学术成果获得多方承认,曾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际化与本土化:为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她是成果执笔人),教育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民政部首届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一等奖(“抗逆小童星社会工作实务项目”)。
贰
耕耘社会工作教学
彭华民教授担任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带头人,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发展竭尽全力,成效突出。2011年她主持申报自设社会工作博士点并获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成为中国大陆最早设立社会工作博士点的高校;主持南京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三三制建设工作;2012-2014年主持南京大学人类行为-社会工作实验室(个案社会工作实验室、小组社会工作实验室、社区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工作。2014年-现在主持国家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工作。
彭华民教授倡导聚集优质专业资源,推动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她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苏皖片区中心首任轮值主席并负责苏皖片区秘书处工作,促进苏皖片区32家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召集13家大学社会工作或MSW中心负责人组成片区中心常务理事会。该片区中心已经连续召开11届片区中心年会,组织7次片区社会工作实务培训,是内地开展活动最好的片区之一,这与彭华民教授的工作密不可分。
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她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彭华民教授推动下,从2007年起,她在南开大学开设全校无差别公共选修课“服务学习”,十多年来她持续推动服务学习,组织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设立服务学习专业委员会(2019年),她主持的《服务学习:培养社会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获教育部社会学教指委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
彭华民教授指导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生、硕士生、MSW、博士后等150多人,多位研究生在社会工作教学和实务领域工作。因为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她曾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江苏省教育科技系统五一巾帼标兵、江苏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等。
叁
促进社会工作实践
她是国内最早将抗逆力理论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教师之一,主持实施了系列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抗逆小童星社会工作实务项目获民政部首届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一等奖。
作为江苏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南京共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她积极指导和参与社会服务,主持实施多个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主持贫困地区四省八校“共创成长路”农村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汶川地震灾区儿童友好家园建设服务项目,等等。
肆
促进社会工作国际交流
彭华民教授主持参与多个大型国际交流项目。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领导下组织苏皖片区30多家高校对接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曾经负责推动该片区2012-2016年中美7+7MSW交流项目及后续交流活动;在社会工作教学、社会工作教材、社会工作实习、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方面开展多层次合作,收效甚好。
2009年至今,她主持南京大学社会工作学科对外交流工作,建立与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工作,并带动苏皖片区其他大学参与国际交流。
现在,她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国际抗疫社区社工-志愿者行动总协调人,项目涉及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已组织国际抗疫-名校社会工作公开课系列六期。
伍
寄语

编辑:骆盈盈socialworkweekly.cn